一、人物简介:大漠中的文化守望者
樊锦诗,1938 年生于北京,祖籍浙江杭州,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,被誉为“敦煌的女儿”。1963 年,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,放弃都市繁华,扎根戈壁深处的敦煌莫高窟,将一生奉献给文物保护事业。从青春到白发,她以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信念,主导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分期断代研究、“数字敦煌”工程等重要工作,推动敦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国际化传播。2019 年,她荣获“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”国家荣誉称号,成为中华文化守护的象征 。
二、核心事迹:守护千年文明的“莫高精神”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主题一:坚守与奉献——择一事终一生
关键词:家国情怀、使命担当、莫高精神 樊锦诗的坚守是“莫高精神”的缩影。她放弃都市繁华,扎根戈壁,以“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”为信念,将个人命运与敦煌紧密相连。面对艰苦环境,她坦言:“孤独常在,但走进洞窟便觉一切值得。”她的故事诠释了“守一不移,甘于奉献”的崇高品格,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坐标 。 金句:“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,也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的永恒事业。”
主题二:创新与突破——传统与现代的对话
关键词:科技赋能、文化遗产、国际视野 樊锦诗以开放姿态推动文物保护现代化。她打破“闭门保护”的局限,引入数字化技术,构建“数字敦煌”资源库,让千年壁画跨越时空与观众对话。她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,不仅提升了敦煌的保护水平,更让中国经验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。 案例: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,攻克壁画修复难题;数字化技术使莫高窟登上全球网络平台,吸引数千万人次“云游”洞窟 。 金句:“历史是脆弱的,但守护历史的人可以让它永不磨灭。”
主题三:传承与教育——文化根脉的守护者
关键词:文化自信、薪火相传、人才培养 樊锦诗深知,敦煌的保护需要代际接力。她推动敦煌研究院与高校合作,培养专业人才,并亲自讲授敦煌文化课程。她强调:“敦煌学的未来在青年,只有传承才能让文明之火不熄。”她还将个人经历写入传记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,激励青年学子投身文化遗产事业。 事迹:为留住人才,她以低价出售自己的房产,帮助青年学者解决生活难题,直言:“留下一个人才比留下一套房子重要!”
主题四:人文与情怀——硬核守护中的温度
关键词:科技向善、以人为本、文化惠民 樊锦诗的保护理念充满人文关怀。她提出“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”,推动莫高窟预约制游览,平衡文物保护与公众需求。她倡导“数字敦煌”免费开放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领略艺术瑰宝,践行“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”的初心 。 案例:敦煌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展示洞窟全景,既缓解实体洞窟压力,又提升游客体验 。
主题五:国际与本土——文明互鉴的桥梁
关键词:文化外交、国际合作、民族自信 樊锦诗以敦煌为窗口,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。她主持的敦煌学国际研讨会,吸引了全球学者参与,彻底扭转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国外”的被动局面。她曾说:“敦煌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” 成就:敦煌研究院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,出版多语种研究成果,推动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。
四、结语:敦煌的女儿,文明的灯塔
樊锦诗用一生诠释了“坚守大漠,甘于奉献,勇于担当,开拓进取”的莫高精神。从青丝到白发,她以瘦弱之躯扛起文化传承的重任,让千年敦煌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她的故事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史诗,更是一曲献给中华文明的赞歌。正如她所言:“莫高窟的保护永远在路上,而我们的使命,就是做历史与未来的摆渡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