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物简介:与时光对话的匠人
王津,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古钟表修复技艺”第三代传承人,被誉为“故宫男神”。他 16 岁进入故宫拜师学艺,50 余年修复 300 余件宫廷钟表,让康乾盛世“万国钟表”重焕生机。2016 年,他因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走红网络,却始终坚守“修旧如旧”的匠人初心,成为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象征。2021 年荣获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,2023 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,以“让文物说话”的理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。
二、核心事迹:让停摆的时光重新流淌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主题一:工匠精神——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
关键词:精益求精、耐住寂寞、一生一事 王津的工作台摆着放大镜、镊子和自制的“头发丝粗细”工具。修复一座钟表需拆解数千零件,每个环节需零误差:“差半齿,整个系统就会崩坏。”他曾为调试“乌笼水法钟”的水流速度,连续 30 天每天工作 16 小时,最终让水流与钟摆节奏完美同步。 金句:“修复文物不是修家电,我们要对得起历史。”
主题二:文化传承——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
关键词:非遗活化、古今对话、技艺新生 他主导的“故宫古钟表修复技艺展”全球巡展,用 AR 技术让观众“触摸”齿轮运转;出版《我在故宫修钟表》科普书籍,抖音直播修复过程吸引百万网友。面对商业化诱惑,他拒绝拍卖行高价邀约:“文物属于国家,一块零件都不能流失。” 案例:2019 年修复的“铜鎏金雄鸡动物座钟”亮相进博会,法国总统马克龙惊叹:“这是超越时空的艺术!”
主题三:科技与人文——传统技艺的现代突围
关键词:守正创新、跨界融合、数字保护 王津团队用激光扫描仪建立齿轮运动模型,却坚持手工装配:“机械的‘呼吸感’只能靠手感把握。”他参与制定的《古钟表修复规范》被大英博物馆采纳,成为国际标准。 金句:“机器复制的是形状,匠人注入的是灵魂。”
主题四:教育启示——青年成长的“慢哲学”
关键词:终身学习、专注沉淀、反焦虑 他要求徒弟前三年只做清洗、除锈等基础工作:“心浮躁,手就抖。”弟子亓昊楠苦练 10 年才独立修复第一座钟表。王津常言:“这个时代不缺快,缺的是慢下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。” 事迹:2023 年,他推动北大开设“文物修复微专业”,带学生用半年时间修复一座 19 世纪法国皮套钟。
主题五:国际担当——文明互鉴的东方使者
关键词:文化外交、文明对话、中国智慧 2018 年,王津带队赴瑞士修复 18 世纪“中国市场表”,表盘上的广州十三行图案因战火损毁。他查阅清代外销画资料,用显微镜点染 0.5 毫米彩漆,让“一口通商”历史细节重现。瑞士媒体评价:“他修复的不仅是钟表,更是文明的记忆。” 金句:“钟表会停摆,但文明交流的齿轮永远转动。”
四、结语:在时光长河中刻下永恒
王津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:“真正的匠人,是能把时间变成艺术的人。” 从乾隆书房的座钟到进博会的展台,从紫禁城的红墙到世界的舞台,他让冰冷的机械重新流淌文化的血脉。那些被修复的钟表,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对未来的启示——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如他一般,“用一生做好一件事,让时间成为价值的刻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