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物简介:三代人的绿色长征
塞罕坝林场建设者,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英雄集体,由 369 名创业者、1980 名职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。1962 年,为阻遏沙尘南下,国家决定在河北围场建立机械林场。面对年均积雪 7 个月、最低气温 -43℃的极端环境,三代塞罕坝人用“绿了荒原白了头,生死相依为青山”的誓言,将荒漠变成 112 万亩人工林海,森林覆盖率从 11.4%提升至 82%,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 1.37 亿立方米、释放氧气 55 万吨。2017 年,他们荣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,2021 年被授予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,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“中国样本”。
二、核心事迹:荒漠中的生命奇迹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主题一:生态文明——中国方案的全球贡献
关键词:绿色发展、生态治理、人类命运共同体 塞罕坝人用 60 年建成世界最大人工林,固碳量相当于停驶 30 万辆汽车 10 年。联合国环境署评价:“这是对《巴黎协定》最生动的响应。”他们提出的“林场—社区—产业”共生模式,被非洲萨赫勒地区借鉴,助力“绿色长城”计划。 金句:“种下一棵树,地球就多一个肺;守住一片林,人类就多一条生路。”
主题二:艰苦奋斗——用生命丈量信仰
关键词:牺牲奉献、百折不挠、使命担当 第一代建设者住马棚、啃窝头,用“人背马驮”运送树苗;第二代护林员刘海莹为扑灭山火,连续 72 小时奋战,面部永久烧伤;第三代科研团队在沙尘暴中调试设备,创下连续 18 个月无休的纪录。他们的故事印证: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,没有比人更高的山。” 案例:护林员赵福州独守望火楼 35 年,记录 40 万条防火数据,相当于绕地球行走 12 圈。
主题三:科技创新——智慧林业的先锋探索
关键词:技术赋能、守正创新、数字治理 塞罕坝建成全球首个“生态大数据平台”,实时监测每棵树的生长数据;研发“抗寒抗旱基因树种”,将造林成活率提升至 98%;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木材来源,杜绝非法砍伐。总工程师程顺玲说:“传统不意味着守旧,科技让绿色更可持续。”
主题四:传承接力——三代人的精神图腾
关键词:薪火相传、集体记忆、文化基因 从“老坝上”王尚海到“林三代”付立华,塞罕坝形成“师傅带徒弟、父亲传儿子”的传承链。2020 年,“塞罕坝精神”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全国建立 32 个“塞罕坝精神教育基地”,培养 10 万余名生态卫士。 金句:“我们不是种树,是种信仰;我们不是守林,是守未来。”
主题五:民生福祉——绿色经济的共赢之路
关键词:生态惠民、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 塞罕坝带动周边发展民宿 1200 家、特色种植基地 45 个,打造“生态+旅游+文化”产业链。村民李春梅通过直播卖山货年入百万:“以前砍树换钱,现在护树挣钱,林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!” 成果:区域空气优良天数从年均 200 天增至 330 天,PM2.5 浓度下降 60%。
四、结语:永恒的绿色丰碑
塞罕坝建设者用三代人的坚守证明:“荒漠与林海之间,只隔着一代人的坚持。” 从“黄沙遮天日”到“苍翠连碧霄”,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绿色长城,让世界看见中国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。如今,塞罕坝的松涛声里,回荡着建设者的誓言:“只要地球还在转,塞罕坝人就永远走在植绿的路上!” 这片人工林海不仅是生态奇迹,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精神灯塔,照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