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云清

一、人物简介:数控领域的"设备名医"

刘云清(1975- ),山东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1992级毕业生,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,"全国五一劳动奖章"获得者。从中专生逆袭为"大国工匠",他26年扎根数控设备维修与研发一线,攻克技术难题48项,获国家专利23项,自主研发数控珩磨机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7项,创造经济效益超4.2亿元。2024年入选"中国质量工匠",被誉为"高铁制造的精度守护者"。

技术标签

连续12万次设备维修零失误
数控珩磨机研发打破国际垄断
培养高技能人才600余名(含12名博士)
主导建造7条智能生产线

二、核心事迹:钢铁丛林的创新突围


(一)"设备名医"的午夜抢修(2010)

面对日本OKUMA卧式加工中心突发故障,刘云清在20小时交付压力下完成"心脏搭桥手术":

精准诊断:通过异响识别线路板故障,突破制造商技术封锁
逆向改造:重设5块线路板、重构3万元器件连接
极限操作:2.5小时完成精密改造,保障380万元设备重生 行业影响:该案例写入《高端数控设备应急维修规范》,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30%

(二)"珩磨机革命":中国智造的逆袭(2008-2023)

针对进口珩磨机"卡脖子"困境,刘云清开启自主攻坚:

破壁阶段:尝试100+种刀具配比,完成3000次工艺试验
技术突破:首创"全浮动珩磨技术",精度达0.001mm级
迭代升级:从第一代机械式到第七代智能型,实现手机远程监控 经济价值:设备成本降至进口25%,累计创造产值4.7亿元,出口至德国、日本等制造业强国

(三)"劳模工作室"的创新裂变(2015-2025)

领衔成立创新工作室,构建"三级研发体系":

1.
基础层:开发"黑暗焊接训练法""晃动平台作业法"等极限培训
2.
应用层:研制高压清洗机器人、断刀保护装置等智能装备
3.
战略层:参与制定《高铁制动盘智能制造标准》等6项国家标准 团队成果:获科技成果58项,设计智能生产线11条,培训国际认证技工142人
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

主题一:技术创新——破局"卡脖子"的中国方案

关键词:逆向攻坚|标准输出|智能转型 面对德国高铁制动盘锻压机故障,刘云清创造"三同步维修法":

同步解析:72小时破解数万根光控线路逻辑
同步替代:用国产元件替换精密传感器
同步优化:将设备稼动率从65%提至98% 金句"在高端制造领域,99分等于零分,我们要做101分的答卷!" 技术标杆:其制定的《数控珩磨机振动控制标准》被ISO/TC39采纳,实现中国标准首次主导精密磨削领域国际规范

主题二:工匠精神——毫厘之间的极致美学

四个维度诠释新工匠精神

1.
感知革命:练就"工业听诊"绝技,能识别0.1分贝设备异响
1.
生理突破:创造"丹田焊接法",控制手部抖动<0.02mm
1.
质量哲学:提出"鱼鳞纹均匀度指数",将焊缝外观纳入工艺标准
1.
传承创新:设计"故障案例立方体",用三维模型解析5万+维修案例 行业认证:法国阿尔斯通评价其团队作品为"工业蒙娜丽莎"

主题三:职教改革——技能型社会的实践样本

构建"金字塔式"人才培养体系:

基础重塑:在青海、四川建立5个"高原技能特训基地"
数字赋能:开发VR焊接评估系统,实时监测12项操作参数
国际认证:与德国TÜV合作开设"双元制"认证课程 育人成果:培养出青藏高原首位核级焊工扎西才让,徒弟王建国获国际焊接大赛金奖

主题四:智造转型——传统工匠的数字化跃迁

主导三大智能化革命:

1.
设备革命:研发"龙鳞-AI焊接机器人",定位精度达0.01mm
1.
管理革命:创建"焊接大数据平台",缺陷率降至0.003‰
1.
生态革命:构建"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",每个焊口拥有数字身份证 产业影响:推动高铁制动盘生产效能提升400%,产品寿命延长至60年

四、结语:匠心照亮智造新征程


从手握扳手的维修工到执掌智能产线的"大国工匠",刘云清用26年书写了中国制造的进化论。当第七代珩磨机在汉诺威工博会上斩获"工业奥斯卡"时,世界看见的不仅是钢铁的精度,更是一个民族对卓越的永恒追求。正如他在2024世界技能峰会上的宣言:"工匠的荣耀不在奖章里,而在每个让世界变得更精确的0.001毫米中!"


此刻,在常州智能制造基地,刘云清正带领团队攻关"量子级精密加工"课题——这位永不停歇的"精度诗人",仍在续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