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物简介:悬崖上的“水脉缔造者”
黄大发,1935 年生于贵州遵义草王坝村,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,全国“时代楷模”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。他带领村民历时 36 年,在垂直落差 300 米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 9400 米的“大发渠”,解决村民千年缺水困境,灌溉面积 1200 亩,惠及 1200 余人。从青丝到白发,他用钢钎、铁锤和血肉之躯,在黔北高原刻下“水过不去,拿命来铺”的誓言,被中宣部誉为“新时代愚公精神的活化石”。2021 年,大发渠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其事迹载入《中国共产党简史》。
二、核心事迹:钢钎与信仰的交响曲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主题一:艰苦奋斗——石头上种出“精神庄稼”
关键词:逆境突围、愚公精神、生命韧性 在零资金、无机械的条件下,他用 36 年完成“不可能的任务”:凿穿 3 座大山、9 处悬崖,架设 14 道反虹管。村民回忆:“他手掌的老茧厚得像牛皮,钢钎都磨不穿!” 金句:“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。一年四季苞谷饭,过年才有米汤喝——这苦日子,必须在我们手上终结!”
主题二:基层治理——党支部书记的“水哲学”
关键词:党建引领、群众路线、头雁效应 他创新“党员分段包干”制,将水渠划分为 36 个责任段,党员带头攻坚最险工段。1993 年除夕夜,他跳入冰水抢修渗漏,高烧 40℃仍喊:“我是支书,我不上谁上!” 案例:为凑炸药钱,他卖掉家中年猪,妻子杨春珍含泪支持:“家可以穷,渠不能停。”
主题三:生态振兴——绿水青山的脱贫密码
关键词:可持续发展、生态经济、绿色脱贫 他推动“水渠+梯田+经果林”模式,种植核桃、柚子 300 亩,打造“大发天渠”旅游景区,2022 年接待游客 5 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 200 万元。 金句:“水来了,山活了,人心就暖了!”
主题四:教育传承——水渠边的“精神火种”
关键词:薪火相传、实践育人、信仰接力 他在渠边开设“大发课堂”,带学生触摸凿痕:“这每一道印子,都是跟老天爷较劲的勋章。”孙子黄彬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,开发“天渠矿泉水”,年销售额破百万。 成果:草王坝村走出 38 名大学生,10 人返乡参与乡村振兴。
主题五:国际影响——中国减贫方案的微观样本
关键词:全球减贫、中国智慧、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发渠列为“山地水利典范”,老挝、越南等国的考察团实地学习。黄大发说:“石头再硬,硬不过人的志气;贫困再深,深不过党的恩情!”
四、结语:渠水长流,精神永续
黄大发用半生将“天方夜谭”变为“人间奇迹”,让草王坝的绝壁涌出“生命甘泉”。从“光棍村”到“桃花源”,从“滴水贵如油”到“清泉润心田”,他证明:真正的伟大,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。如今,大发渠入选“中国十大最美水景”,而这位八旬老支书仍巡渠护水,正如他所说:“渠在,我在;我在,渠就不会断流!” 他的故事,已成为镌刻在喀斯特山崖上的精神史诗——告诉世界: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是时代的筑梦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