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物简介:从空军女军官到支教先锋
谢彬蓉(1971- ),重庆忠县人,原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,全国“最美退役军人”“全国模范教师”“中国好人”获得者。2014年,她放弃大城市优渥生活,投身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,辗转美姑县、昭觉县等5个深度贫困县,扎根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9年,累计教授学生1200余名,其中86人考入大学,改写“一家三代无读书人”的家族命运。她创建“云端小学”,推动“双语教学”改革,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,2022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,其事迹被写入《中国共产党简史》教育扶贫篇章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样本。
二、核心事迹:悬崖村寨的教育长征
1. “马背课堂”——翻越海拔落差的教育突围(2014-2017)
初到美姑县尔马千村,面对70%的适龄儿童辍学现状,谢彬蓉骑马翻越海拔4100米的黄茅埂,逐户劝学。她携带自制“助学包”(内含课本、铅笔、糖果),三年行程2.3万公里,劝返学生147名,磨破马鞍6副,被彝族同胞称为“阿莫谢老师”(彝语:妈妈一样的老师)。“知识是走出大山的翅膀,我要做那个编织翅膀的人!”
数据:她教授的班级从最初7人增至58人,小学毕业率从32%提升至98%。
2. “双语破壁”——架设彝汉文化桥梁(2018-2020)
针对彝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,她创编《彝汉双语识字卡》,将彝族史诗《勒俄特依》融入语文教学,开发“火塘夜校”,白天教孩子,晚上教家长。至2020年,学生汉语水平测试合格率从18%跃至89%,23名家长通过扫盲考试。
突破:推动美姑县教育局将双语教学模式推广至67所村小,惠及1.2万学生。
3. “云端小学”——高寒山区的教育革命(2021-2023)
她争取资金300万元,在昭觉县悬崖村建成寄宿制“云端小学”,配备太阳能教室、恒温宿舍和远程教育系统。引入“同步课堂”,让山里孩子与成都七中学生同上一堂课,数学平均分提升42分。2023年,该校首届初中毕业生15人全部考入高中,打破乡级中学“零升学”历史。
4. “助学生态链”——从扶贫到扶志的系统变革
她发起“雏鹰计划”,资助贫困生至大学毕业;建立“彝绣工坊”,组织妇女制作传统手工艺品,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,收益反哺教育基金。学生吉克阿呷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:“谢老师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逃离大山,而是让大山焕发新生。”
三、适用主题的多维诠释
主题一:教育公平——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破冰者
关键词:资源倾斜、机会平权、文化融合
谢彬蓉用9年时间证明:“没有教不会的学生,只有找不到方法的教育。”在“一步跨千年”的凉山,她以“文化翻译者”身份破解教育困境——将数学题改编成“计算羊群数量”,用彝族传统节日讲解节气知识,让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共鸣。
金句:“教育扶贫不是把城市模式硬塞给大山,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。”
案例:她设计的“山鹰奖学金”,累计资助学生380人次,其中12人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,毕业后全部返乡参与建设。
主题二:退役军人本色——从保家卫国到教育报国
关键词:使命转换、忠诚担当、红色基因
21年军旅生涯锻造的纪律性,被谢彬蓉转化为教育攻坚的“战术”:
“精准帮扶”: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,记录学习难点、家庭情况;
“持久战思维”:制定“五年升学规划”,确保小学至高中全程跟踪;
“协同作战”:联动退役军人事务局,组建“老兵支教团”,吸纳32名退役战友扎根凉山。
成果:她带领的支教团队累计授课6.8万课时,家访1.2万次,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纳入“银龄讲学计划”。
主题三:女性力量——柔肩担起山乡未来
关键词:性别突破、坚韧大爱、基层治理
在男尊女卑观念深厚的彝区,谢彬蓉以“教育母亲”身份推动性别平等:
创办“女孩成长课堂”,普及生理卫生知识,女童入学率从41%提至96%;
推动村委会将“禁止早婚”写入村规,成功阻止13名女生辍学结婚;
培养出凉山首位彝族女大学生村官曲比阿美,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。
金句:“当女孩们手握书本,大山就多了一万种可能的颜色。”
主题四:乡村振兴——教育与产业的共生之道
关键词:可持续发展、内生动力、生态赋能
谢彬蓉构建“教育-产业-生态”循环模式:
“校村联动”:学生参与种植高山药材,年产值12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;
“文化IP”:将学生绘画制成明信片,通过电商销售,利润资助贫困生;
“绿色银行”:带领师生植树3万棵,获评“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”。
数据:她帮扶的5个村全部脱贫,人均年收入从2300元增至1.2万元。
主题五:民族团结—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关键词:文化互鉴、情感认同、共同体建设
谢彬蓉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:
组建“彝汉双语合唱团”,演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登上央视春晚;
开设“红军长征过凉山”校本课程,带学生重走会理会议遗址;
促成重庆忠县与美姑县缔结“友好区县”,开展学生互访2600人次。
影响:她任教的班级连续6年获评“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。
四、结语:托举雏鹰翱翔的“高山之翼”
谢彬蓉用九年时光,在“连峰际天兮,飞鸟不通”的大凉山,书写了教育扶贫的壮美史诗。从空军蓝到支教红,从导弹工程师到山村教师,她证明: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岗位高低,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照亮他人的命运。如今,她创建的“云端小学”书声琅琅,曾经羞怯的彝族孩子能用流利英语介绍家乡,而那句“阿莫谢老师”的呼唤,早已超越师生情谊,成为民族团结的时代强音。正如她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的宣言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——这把火,终将燎原整片乡土!”